建國三村過端節
【作者速寫】陳琮明先生,陸軍官校畢業,服役陸軍至八十年退伍,翌年考取特考,轉任公職迄今。
日前逛賣場看見各式粽子,思緒瞬間回到四十多年前,在虎尾建國三村伴我成長的眷村媽媽們,真是集十八般技藝於一身,無論煮食、理家、女紅,或是粗活、細活都難不倒,原因自然是為了個「窮」字;在那年代,單靠父親微薄軍餉僅能糊口,想過好日子,凡事就得自己動手。
端午節在五十年代可是個大節日,為了迎佳節,各家戶的媽媽們,忙著採買糯米、豬肉、花生、紅蔥頭等食材;我們這些小蘿蔔頭也沒閒著,悄悄到附近竹林園中,採集寬大竹葉好包粽,撿拾枯枝碎木當柴火;而端午當天,在家門所插的艾草及蒲葉,也是去田邊、水溝邊收集的。回來便幫著洗粽葉,打打雜,畢竟包粽子在我們幼童眼裡,簡直是高難度專業,幫這忙,弄不好只會是「搞破壞」。
媽媽陳宋順秀女士純熟地摺葉、包餡,綁成一顆顆、一串串粽子,一邊生火燒開水,前前後後得忙上好幾個鐘頭,才得以供一家人解饞。
我家還有一樣端節美食,就是茶葉蛋;家中養雞,吃蛋沒啥問題,而且端節正午的立蛋活動最好用。至於雄黃酒,我家好像沒出現過。
有件事印象很深,在八、九歲那年的端午節,我不知受了什麼委屈,氣得全身發抖;媽媽以為我餓過頭,哄我趕快吃粽子填肚子;在媽媽的呵護下,吃飽了,居然不氣不抖了!
建國三村住戶,各省分的人都有,粽子種類繁多,北方、南方及鹼粽,相互交流,激盪出濃厚人情味。
早期眷村生活清苦,家計負擔重,家家戶戶幾乎都養蛋雞為副業,童伴們幫忙餵雞、撿蛋、清雞糞,村中總瀰漫雞糞味。每逢年節,眷村媽媽們忙著準備應景食材,如包粽子、灌香腸、醃臘肉、搓湯圓等,好不熱鬧,那特有風味,令人垂涎欲滴。
建國三村住戶只有二十五家,然佔地廣,且設有紀念空軍烈士葉拯民的原空軍子弟小學「拯民國小」,村子自成一格。父親陳志標先生,自三十八年帶著母親和大哥、大姊隨軍來臺,服役嘉義水上機場,配住此村,又相繼生到排行老六的我。和村中各戶相似,第二代出生的孩童多,相處融洽如同手足,時時充滿歡鬧聲。孩子群中有孩子王,常於夜晚或假日,帶頭騎單車至虎尾街上吃臭豆腐、蜜豆冰;拯民國小更成為孩子們,假日及晚飯後的遊樂場。
虎尾空軍眷村原有一、二、三、四村,為日式房舍,民國三十五年間轉為眷舍;七十八年間,三、四村居民遷入在廉使里新建的「建國新城」,建國四村原址拆除,改建為雲林第二監獄;但建國三村中因設有「拯民國小」,僅拆除部分房舍。九十三年間,三、四村眷戶再遷移至北港新建的十餘層「建國國宅」。
七十九年和妻莊璧霞婚後,長女、長子接連出生,建國新城舊家不敷使用,乃於八十三年底另覓新居。近二十年來,每於夢中回到熟悉的眷村,和諸位長輩們重敘童年情景,夢醒時仍久久不能自已。有時到老舊眷舍遺址,回憶往日歡笑,祈望建國三村長輩及同伴們都健康、幸福。
(點閱次數:890)